如果有人问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海安工业的特色,海安人一定会说:一黑一白。一黑,指的是海安的机械工业;一白,指的是海安的缫丝行业(也包括棉纺业)。
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是海安农村栽桑养蚕发展最快的时期。与此同时,也带来了海安缫丝业的发展。1966年,海安曲塘镇蔬菜大队办起蚕丝加工场,负责人徐德本带领顾金悦、孟美英等人去常州后余镇缫丝厂学习土法缫丝。是年,该厂从苏南购回一台脚踏式木车缫丝机,另有一只铸铁大锅,生产绞生丝(即土丝)。不久,该厂仿制出10台木丝机,加工场发展到50人左右,分三班作业,为南通地区外贸部门加工生产土丝。海安县缫丝工业由此起步。1968年,曲塘蚕丝加工场改名曲塘“五七”缫丝厂,安装16台立缫机,生产农工丝,为全县最早的白厂丝。
1969年,海安县投资创建国营海安丝厂,地址选定在县城西南郊小焦港河西侧的镇南村。国营丝厂生产的白厂丝被省丝绸公司评定为优质产品。女职工张金霞、王宏珍被评为全国缫丝操作能手,授予全国“三八红旗手”称号,朱爱琴、魏建春被评为省单项操作能手。80年代中期,江苏省缫丝行业第五届操作运动会在海安丝厂举行,该厂唐永珍、耿忠秋、宁爱琴、魏定春4名职工荣获操作能手称号。
1970年,海安县西场、张垛、营溪等公社相继建成缫丝厂。1971年,角斜、南莫、仁桥、胡集4个公社建起缫丝厂。此时社办缫丝厂拥有的立缫机均为20台。是年,全县9家缫丝厂共有立缫机232台/4640绪,全县生产白厂丝30吨,农工丝35吨。1975年,全县共有立缫机372台/7440绪,生产白厂丝32吨,农工丝77吨。1976年,国营海安丝厂新建两组自动缫丝机,为苏中、苏北地区最早安装自动缫丝机的厂家。1979年,全县生产白厂丝57吨,农工丝90吨。1983年6月,南莫缫丝厂首次生产出19/22D梅花牌白厂丝,受到省外贸部门和无锡商检局的通报嘉奖,不久又生产出24/26D、27/29D两种特殊规格的高等级生丝销往美国。1984年夏,角斜缫丝厂安装双宫缫丝机40台,生产的梅花牌双宫丝被省丝绸公司列为定点出口产品。1985年,省丝绸公司定点国营海安丝厂以及南莫、曲塘、胡集、仁桥5家缫丝企业生产梅花牌外销白厂丝。当年,全县生产蚕丝628吨。南莫缫丝厂生产的梅花牌JTE白厂丝荣获省优质产品证书。1987年,省丝绸公司增加西场缫丝厂定点生产梅花牌外销白厂丝。由于原料市场充足(海安县是全省最大的蚕茧生产县),生产加工能力又强,此段时期,海安县缫丝行业在南通地区首屈一指。80年代后期,海南、北凌等乡镇也纷纷办起了缫丝厂。1990年,曲塘缫丝厂率先生产2档6A级、4档5A级白厂丝,6A级出口生丝填补省内空白。此后,南莫、胡集、西场等缫丝厂也相继生产出5A级以上高等级生丝。是年,全县生产蚕丝1034吨,其中白厂丝963吨。1991年,曲塘、西场、胡集、仁桥、角斜等缫丝厂的梅花牌白厂丝荣获农业部优质产品称号,梅花牌双宫丝被评为省优良产品。1992年,全县10多家缫丝厂职工人数近8000人,固定资产原值3490万元。主要生产设备有立缫机2438台/48760绪,自动缫丝机240台/4800绪,双宫缫丝机144台。生产的双猫牌土丝、梅花牌白厂丝、梅花牌双宫丝等优质产品,出口印度、日本、俄罗斯、美国、西欧等国家和地区。全年生产白厂丝1177.8吨,双宫丝47.1吨,土丝31吨。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.12亿元,利税1254万元。其中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有国营海安丝厂和仁桥、南莫、胡集、角斜、西场、张垛、曲塘、营溪9家缫丝厂。